1953年7月
,一篇特殊的媒体文章在美国《真相》杂志上发表,它的标题为
《一个逃掉的原子间谍》
。
文章披露,在1948年一位曾参与美国原子弹研究计划的女核物理专家JoanHinton(琼·辛顿)突然失踪,而后在中国出现。
文章作者怀疑JoanHinton打着与未婚夫
ErwinEngst(欧文·恩格斯特)
结婚的名义来到中国,并将美国原子弹的秘密泄露,
JoanHinton
很可能还亲自参与了中国发展原子弹的计划。
这篇文章描绘的故事跌宕起伏,
读起来更像是一部惊心动魄的间谍小说,
在文字旁边甚至还有配图漫画,漫画里的JoanHinton穿着精致的风衣,手拿密码本,活脱脱一副职业女间谍的形象。
多年后,在
中国农机院担当顾问的技术员寒春
读到了这篇文章,她有些哭笑不得,因为自己就是此文中的主人公
JoanHinton。她没想到,原来美国媒体是这么描述自己的。
那么,一个美国的核物理专家,为何会来到中国的农机院研究畜牧业呢?
美国人眼里“叛逃”的
JoanHinton,中国人民眼中的国际友人寒春,这两个迥然不同的身份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这一切,还要从二战时说起。
二战结束,
JoanHinton决定远赴中国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十几万人的伤亡,这个在二战亚洲战区疯狂侵略的军国主义国家终于吞到了惨败的苦果。
但原子弹造成的巨大破坏力也让参与研究它的科学家们感到不安和内疚,日本核爆后,
“曼哈顿计划”的总负责人奥本海默就曾公开宣称:
“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
这种感觉同样产生在
寒春的心中,他们当初参与这项工作,是想抢在德国之前研发出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以达到消灭法西斯,快速结束战乱的目的。
但二战结束后,美国非但没有立刻停止核武器研究,反而加紧制造了更多的核弹头,开始了冷战中的军备竞赛。
这是
寒春不愿意看到的,她对美国当局的做法非常失望,爱好和平的她不想继续钻研这种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但核物理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沉浸多年的专业,猛然让她放弃,她又有些不甘心。
徘徊在个人事业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寒春备受煎熬,她不知怎么选择,此时,来自遥远东方的一封信,使她做出了决断。
“你什么时候研究物理都可以,但是现在你不来中国,就会错过‘末班车’的!”
这封信的发起人,是
ErwinEngst
,
寒春的男朋友。
此时,他正在中国的延安,在给爱人寄来的信上,
ErwinEngst还贴心地附上了自己的
中文名字:阳早
。
一个美国人,在战争时期远赴万里之遥的中国,还写信给自己的女朋友让她来赶上什么“末班车”,这事儿听起来也有些匪夷所思,
他们之间是怎样认识的,又为何都对中国如此向往呢?
寒春与阳早的爱情故事
寒春,1921年10月20日出生在美国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她的母亲是位优秀的教育家,在美国创立过最早的
男女混合
寄宿制学校。童年时,陪伴
寒春
成长的姑奶奶更加有名气,那是小说
《牛虻》
的作者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
而阳早出生在美国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农场里生活,大学里学的是农牧专业,小时候的理想也是做一个农场主。
单看两人的家庭,他们之间应该毫无联系,之所以能相互认识,是因为
寒春的哥哥
WilliamHinton(威廉·辛顿)的牵线。
威廉
·辛顿,是美国共产党员,
阳早的校友
,在上学时,他常到
阳早的农场里玩,也拉着妹妹去农场实习。
当时,寒春不过二十几岁年纪,活力四射,会滑雪、骑马、摔跤,甚至可以把同龄的男孩摔翻在地。
一来二去,阳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女生,他向寒春表达了情意,但此时的寒春醉心物理研究,没有立刻接受。
而且,她还说道
:“我并不嫌弃农业,但我绝不会做一个农场主的妻子。”
这让阳早多多少少有些伤心,可他并没有放弃追求。
但在个人情感之外,他还关心着社会的发展,阳早11岁时目睹过一次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
那一年,大量产品过剩,被资本家们毁弃,成吨牛奶被倒入河流,相应的,穷人们想吃顿饱饭都难。
那种惨状促使阳早开始思考社会的症结,某天,他看到了美国记者
埃德加·斯诺
写的
《红星照耀中国》
,书中描绘的社会情景,与自己在美国的生活截然不同。
这就像是给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从此,他立下了一个志向:
要参军,到中国去,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1945年8月
,他给寒春写了封信,说自己卖掉了所有财产,要出去参军,不当农场主了,想在临行前看望一下寒春。
然而,在他卖掉奶牛的几天后,日本就战败投降了,他没有赶上,但此时,中国正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阳早决定去见见世面。
于是,
1946年2月
,阳早以奶牛专家的身份随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工作人员来到延安。在那里,他见到了解放区的真实模样,
还见到了毛主席等领导人,后来回忆初见毛主席时的样子,他说道:
“在美国很多当官的接见群众时,他们和你握着手,眼睛却看着你身后的人,希望握手尽快结束,但毛主席接见我们时,情形就大不同,他和我握手时看着我,还问我从哪里来。”
除此之外,他还发现这里的人虽然穷,但都很有志气,大家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礼遇。
解放区的所有事物,在一个远道而来的美国人眼里,都是那么的亲切自然,虽然条件很艰苦,但阳早觉着自己来对了。
他还觉着,寒春也应该一起过来,就不断给她写信,描述这里的生活。信件中,阳早对建设一个新社会的热情跃然纸上,同样感染着还在美国的寒春,虽然相隔万里,但两人的内心渐渐连结在一起。
有趣的是,当时寒春还给阳早写了很多回信,后来,她才得知,阳早没有保留那些信。
回信的纸张,他在上厕所的时候用了——阳早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完全适应了用土块擦屁股。
结婚多年后,寒春谈及此事,还会忍不住抱怨几句,当然,那就属于夫妻之间的“甜蜜拌嘴”了……
寒春与阳早的再次相遇
1948年2月
,寒春也出发了。临行前,她还特意将这一消息告诉了
自己的中国同学杨振宁
。
说完之后,她难过地哭了好一会儿。杨振宁安慰并鼓励了她,还教给寒春一些中文。她学会的第一句中文是
“这是一支钢笔”
。
随后,寒春登上
“戈登将军”
号游船前往中国上海。
当时的上海还没有被解放,十里洋场,不乏浓妆艳抹、纸醉金迷的贵妇太太,寒春初到这里有些不太习惯。
但另一方面,国军的颓势已然显露,
由于民国政府乱发金圆券,当时的国统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
寒春前往本地银行兑换货币时,发现当地货币根本不用数,直接论斤给——
钱,已经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了
。
这种混乱状态下,一个外国人想要跑到解放区,难如登天,好在这里有宋庆龄关照她的基本生活,一年之后,寒春才得以到达延安。
时隔多年,她再次见到自己的心上人阳早,寒春激动地在他肩膀上挥了一拳。
情人相遇,总有说不完的话,阳早向她详细地介绍了延安的风土人情,并且教了他几句实用的汉语。两人说说笑笑,好不惬意。
“我来到延安,是一个梦想的破灭和另一个信仰的开始。”
寒春如是说。
如果在这之前,寒春还对两人之间的关系有所迟疑。那么,在相遇后,她就确认了,眼前这个高大的男人,值得自己托付一生。
1949年春天,两人在陕北一个破旧的窑洞中正式结婚
,那位曾经的物理学家
J
oanHinton,也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寒春,阳早,就像中国的对联一样,相映成趣。
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之前,她是一个研究核能的专家学者,到了延安后,要转行,造农业机器,这对寒春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但她很快就适应了下来了,在陕北的“三边牧场”,阳早、寒春是那里最为出色的技术员。
他们好像有一种天生的能力,能将艰苦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当时的三边牧场有很多老鼠、害虫,人们不堪其扰,但寒春将这些都当做新生活的历练。工作之余,她也学会了捕老鼠、抓虱子等“技能”。
多年以后,曾有人问寒春,
你们受了那么多罪,条件那么恶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
她豪迈地说:
“我实在不记得受过什么罪,可能大家看到我们天天穿着一样的衣服,吃着粗食,以为这就是苦难。那你们就错了,这是我的习惯,我才不会在那方面花心思呢。”
这句话,确实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1950年11月9日,阳早过32岁生日
,
寒春还特意用泥土给他捏了一个蛋糕
,阳早端着“土蛋糕”,开心地留下了一张照片。
他们的物质生活很匮乏,但是智慧和幸福是一直增长的。
1952年,寒春在北京参加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会议上,她宣读了《简短声明》,呼吁各国停止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种发言不啻在美国主导的舆论场内投了一颗“原子弹”,从此,美国媒体将其视作反面典型,污蔑她是间谍,还说寒春经常乘坐毛泽东的私人飞机飞往各地。
这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言论不值一驳,
事实上,寒春在中国未曾从事过核能相关研究,她将自己后半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农牧业之中。
她是中国第一个直冷式奶罐的设计者,曾获得过中国农机院授予的“特殊功勋奖”。
后来据寒春的大儿子阳和平回忆:在中国养牛和在美国养牛不同,在美国养牛只是糊口的一种手段,但是在中国,它能帮助一个落后的国家强大起来。我母亲说她在三边牧场度过了自己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帮一个落后的国家强大起来”,和平、互助,始终是这对夫妇坚持的人生信条,他们也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它。
2010年,寒春在北京逝世
,面对如此伟大而平凡的人,该如何评价她的一生呢?
也许,用她的自述最为合适。
“回顾我的人生道路,从小学到研究所的生活,不可谓不幸福。但与亲手建设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美好而富裕的新国家相比,原来的幸福是多么的狭隘。有的人只为个人目的改造世界,但这种构筑在大多数人痛苦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它终究会被历史消灭。”
主要参考资料:
《新华月报》,《
“红色孺子牛”阳早、寒春的故事》
BTV档案节目,《早春在中国》
美国寒春延安中国解放区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